您的位置:主页 > 公司动态 > 公司新闻 > 公司新闻

中国创新药BD二十年:在荒原上织梦,蛰伏与破局

2007年,微芯生物带来了中国创新药历史上的*笔BD生意,以2800万美元将西达苯胺license out给沪亚。

这笔license out却让人难言喜悦,甚至还引起了“放弃潜在国际市场,海内知识资源流失”的争议。

彼时的中国创新药市场照样一片荒原,在研创新药一只手就能数过来。这么一个潜力股还被“平沽”,这让本就不富足的中国创新药雪上加霜。

这是中国创新药BD的劈头。厥后的几年里,创新药BD生长陷入空档期。在不存在创新药的土地上,何谈创新药BD?

然则,漆黑不会一直笼罩,厥后的故事,我们并不生疏。2015年,毕井泉出任食药监局局长,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造,再厥后港股18A开放,在政策、资源的助推下,中国创新药进入亘古未有的繁盛时期。

与创新药一同进入繁荣的尚有BD生意。2015年到2021年,中国创新药license in在东亚区域license in生意占比从18.2%上升到43.9%,license out则从10.5%上升到46.7%。

现在,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了东亚区域的BD*,中国也从创新药荒原酿成了创新药最富裕的土壤之一,license in与license out生意每个月都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。

/ 01 /创新药荒原与不存在的BD

在中国创新药BD史上,鲁先平博士与他确立的微芯生物是一块绕不开的里程碑。

将时间拉回到1988年。彼时鲁先平还在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,恰逢美国生命科学手艺大发作,以基因泰克为代表的新兴生物制药公司正迅速崛起。

“揭晓论文、确立公司、早期研究、IPO、后期开发、被收购”,这种由风投将一大批科学家从象牙塔拽进药企,形成一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药研发之路,对鲁先平触动颇大。

“什么时刻中国也能有自己的基因泰克就好了……”打造“中国版基因泰克”的梦想,在鲁先平心中扎了根。

2000年前后,鲁先一致到了时机。中国正式加入WTO,与天下毗邻,中国经济迎来跨越式大生长,大批外洋留学职员看到了中国时机,最先陆续回国。

百济神州的王晓东、贝达药业的王印祥、再鼎医药的杜莹等等众多今日中国创新药行业的风云人物,都是在那一时期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
鲁先平也是其中一员。那时在美国圣地亚哥一场华人聚会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找到了鲁先平,示意自己回国创业,希望由鲁先平向导这个新兴药企,二人一拍即合。

2000年11月,37岁的鲁先平带着一腔热血回国创业。2001年3月,微芯生物确立,致力于研发first in class药物,打造“中国版基因泰克”。

不外,与鲁先平同期回国创业的密友,药明康德首创人李革却向他泼了一盆冷水,“中国的大环境不适合做创新药”。

这种袭击不无原理。彼时,在郑筱萸主导下的创新药生长险些阻滞,2004年药监局受理了10009种药物,险些都是仿制药。在谁人靠仿制药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,险些没人愿意做创新药。

但鲁先平以为,在这片荒原上,first in class药物一定会受到迎接,自己将成为*个吃螃蟹的人。

事实上,那时鲁先平会有这种感受也不新鲜,由于微芯生物简直拿到了一个天胡开局。在谁人融资手段匮乏的年月,微芯生物在A轮就轻松拿到了5000万元融资,创下那时中国医药行业的融资纪录。

在鲁先平的设计中,后续微芯生物只要撑过临床前研发,就可以直接上岸创业板在二级市场融资。

设计赶不上转变,资源市场的跌宕差点杀死微芯生物。2000年创业板本已呼之欲出,但经由一场金融危急之后,微芯生物寄以希望的创业板无疾而终,*轮投资者失去了退出通道,第二轮融资设计也变得遥遥无期。

对于微芯生物所处的逆境,李革曾劝鲁先平不如改做CRO,究竟在那时做CRO照样能吃饱饭的。但作为科研职员的那股强硬,让鲁先平无法放弃初心,“我放弃美国的生涯,脱离家人回中国创业不是为了做CRO的。”

为了找到资金给微芯生物续命,鲁先平最先不停出席种种聚会,以寻找在谁人年月还未曾泛起过的创新药BD生意时机。

终于,在一次聚会后,一家美国药企沪亚对微芯生物的西达苯胺发生了兴趣。2007年,微芯生物将“西达苯胺”的国际专利允许授权给沪亚,获得了2800万美元的专利允许费,这笔钱也成为支持微芯生物活下去的要害。

虽然这是中国创新药的*次license out案例,但在那时,业界却是怎么都说不出祝福二字。由于,这笔生意是为了营生被迫而生,且从生意价钱来看,西达苯胺也属于“平沽”。

厥后,鲁先平在接受采访时也曾坦言,“专利授权作为医药行业*的商业形态,没有人愿意在临床前阶段就举行授权。由于谁人阶段的价值很低,可这也是微芯迫于无奈的选择。”

中国创新药的BD,就此在荒原中踉跄起步。在谁人艰难的创新药环境,中国创新药BD起步难,前行更难。在西达苯胺之后的3年时间里,中国创新药BD陷入了幽静期。

/ 02 /BD种子破土而出

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,就肯定会有萌发之日。

2008年金融危急之后,灯塔国的明灯渐暗,与此同时,海内创新药研发环境处在伟大的转变之中。

政策方面,十二五计划中明确提出“政府准许向科学和手艺领域投入跨越3000亿美元,其中的生物科技是七大支柱产业之一”;资源方面,2009年创业板终于开板,首批28家企业在创业板挂牌上市,其中包罗6家生物医药企业。

政策支持、资源助力,一些嗅觉敏捷的人,感受到大环境里发生的玄妙转变。

时间快进到2011年,中国创新药生长的转折点终于浮现。一方面,履历了资金断流、申报受阻等诸多荆棘后,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终于乐成上市,在创新药荒原孕育出了*颗果实。这也让不少人意识到,原来中国药企也是可以做创新药的。

另一方面,2010年中国创投迎来*的一年。大批投资人下场,投资的触手从互联网领域,伸到了创新药领域。一大批日后将影响整其中国创新药生长的药企,最先在这个时间点确立,好比,2011年信达生物、百济神州确立。

幽静已久的创新药BD,也再次传来新闻。2011年,和记黄埔以2000万美元首付款,最高1.2亿美元里程碑款,将c-Met抑制剂沃利替尼授权给阿斯利康。

中国创新药的BD历史,最先掀开新的一页。然而,license ou模式成了配角,有时发生数额也不算大,license in模式才是这段历史中的主角。

提到license in模式,一定绕不开领路人再鼎医药。2014年,杜莹开办了再鼎医药。

在外洋事情数年的杜莹深谙创新药研发规则,她意识到在中国的创新药荒原上,license in模式存在着伟大的时机。据果然资料,拿到确立后的首轮融资后,再鼎医药一年多就引进了5款外洋*药品,2015年后引进生意数目高达14起。

除了敏锐的眼光,再鼎医药生时恰逢盛世。2015年,毕井泉就任食药监系统一把手,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造。产业政策调整为中国创新药生长,铺造了一条全新蹊径。

依托license in模式,再鼎医药先后在美国、香港上市,*时期再鼎医药市值一度逾越腾讯突破千亿港元。再鼎医药的乐成也让海内不少传统药企知道了,原来创新药领域不仅只有“十年十亿美元”,这一条九死一生的药物研发之路。

一时间,license in入局者最先与日俱增。据美柏医健数据,中国license in数目自2016年起每年延续增添,2021年license in案例创历史新高,到达133例。

不外,入局者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。以再鼎医药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们能够依赖license in模式起身,不仅是由于自身的起劲,更是由于彼时我国创新药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转型期。

马斯克请回来的4D成像雷达,百度小米蔚来也押注了

2014年再鼎医药确立时,中国的新药审批环境和今天有很大差异,一个产物可能要5~7年才气获批上市,谁人时刻依附license in能够快速抢占中 美创新药上市的时间差窗口。

但对于大部门姗姗来迟的玩家来说,license in模式的想象空间已经衰退。2017年,我国正式加入ICH,海内外审评审批的临床试验数据全球互认,直接加速入口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,海内药企快速跟进的“窗口期”也随之不复存在。

同时,在众多药企蜂拥而入的情形下,license in价钱水涨船高。同样的一款药物,四五年前的价钱和当前的价钱,足足差了三四倍。

在这样的靠山下,投资者不再被license in的故事所感动。反映在股价上,已往那批以license in为焦点模式的药企,现在市值基本上都已经脚斩。

那些想要靠license in闯关IPO的创新药企,也被羁系拒之门外。2021年9月17日,科创板拒绝了以license in模式为主的海和药物的二次IPO。后续,尚有新通药物、盛诺基医药接连遭拒。

焦点缘故原由均在于,这些依赖于 license-in模式的药企,未能充实证实自己具备真正的“自主研发创新力”。

冷水浇下来。既然license in模式无法成为上市加速器,那么,以上市为目的的药企对license in生意的需求自然降温。2022年,跨境license in生意数目首次泛起大幅下降,仅为80例。

License in含金量快速贬值后,人人最先期待创新药企将自研产物变现的故事。于是,license out的呼声高涨起来。

/ 03 /从引进来到走出去

2020年,注定写进中国制药业历史。

在行业深刻转变与政策不停演化的大靠山下,中国医药产业被推到一个波涛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入口——创新药出海。

从对外授权数目来看,2020年堪称海内创新药license out发作元年。2007年至2020年,license out一共生意100笔,其中仅2020年一年的生意量就到达67笔,逾越往年之和,占13年来总和的67%。

不仅仅是在数目上,在质量方面,中国创新药的license out也获得了质的提升。2020年以前,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数额较小,相助工签字气也多数没没无闻。

昔时,主打追随战略的海内药企,险些没有一款产物能入得了外洋大药企的高眼。但2020年情形发生改变,不仅license out的金额越来越大,生意工具也酿成了赫赫著名的大药企。

以2020年*代表性的license out来说。12月,天境生物将具有best in class潜力的CD47单抗,以1.8亿美元首付款,最高19.4亿美元的总生意额,授权给艾伯维。

许多年没有转变的中国license out的排行榜被刷新,天境生物坐上了王座。国产创新药仰面挺胸走了出去,这些license out生意,既带着显著的国产创新药标签,又承载着繁重的期待。

作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后进者,我们已往耐久处于且未来相当长时间仍将处于追赶姿态,因而市场对于license out有着自然的追崇,创新药出海也一度成了*讲的故事。

于是,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以摧枯拉朽之势伸张。

2021年,中国创新药出海更频仍,license out排行榜的刷新速率,从以年为计时单元,进化到以月为单元。

距离天境生物刷榜不到一个月时间,百济神州再度改写license out榜单。2021年1月,诺华以6.5亿美元首付款,15.5亿美元里程碑引进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,成为那时*的一笔中国license out生意。

即即是在2022年的生物制药隆冬下,中国创新药license out的脚步也未曾停下。据不完全统计,停止2022年12月22日,海内药企至少杀青46项跨境license out生意。

其中,康方生物依附一款first in class PD-1/VEGF双抗,获得Summit公司的5亿美元首付款,生意总金额有望达50亿美元,再次刷新license out生意纪录。

尤其是在ADC药物的license out上,海内玩家更是输出主力。在DS-8201引领的ADC浪潮中,众多海内药企对ADC实现了全靶点的笼罩、手艺的追随,也缔造了众多的license out案例。

License out的主体也不只局限于biotech。2022年7月,石药团体子公司巨石生物,以11.95亿元的价钱将一款ADC药授权给美国药企Elevation。这也意味着,license out已经变为biotech和bigpharma配合介入的盛宴。

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,该若何评价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相助呢?

除了数目、金额这些最显而易见的转变趋势,不难发现,已经有产物有希望介入到全球FIC/BIC竞争中。这意味着,中国创新药产物的竞争力和生意水平都在肉眼可见识走向成熟。

而这场盛宴发作背后,创新药BD的主角由license in到license out,看起来是时代的巧合,现实是手艺生长的一定。

已往20年多年间,中国制药业从仿制药起步,逐步从me too/me better药物进化,最终到best in class药物甚至first in class药物,多年的手艺积累最终带来了license out的井喷。

不外,物以稀为贵。现在license out已经变得稀松平时,人们对license out的要求也逐渐提高。从最最先只要有license out,到厥后license out首付款要高,再到license out的工具*是有头有脸的大药企。

以至于当康方生物50亿美元license out灰尘落准时,投资者*反映不是欢呼雀跃而是质疑:sumnit是谁?这家名不见经传的Biotech能不能付得起5亿美元首付款?这场生意是不是空头支票?最终,summit准期交付首付款,市场对这笔生意的质疑也化作泡影。

我们不清扫,外洋药企在引进中国创新药背后也可能有着种种盘算,好比趁着想要捡漏中国优质资产,或是权当举行风险投资。

但不能否认,从2011年*国产创新药贝达替尼上市至今,中国创新药一直在不停生长,从me too到me better再到BIC药物,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创新药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。

/ 04 /未完待续的故事

已往20年,我们信托了一件事,创新改变一切。

从*款me too药物埃克替尼的获批上市,到传奇生物的best in class CAR-T药物西达基奥仑赛乐成在美国上市,再到康方生物的first in class药物AK 112高价license out。

20年间,资源的进入、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升降浮沉相交织,最终才在今天,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坐上牌桌的时机。

相比BD自己,我们更应该看到,这些生意背后生态性的转变。当下,跨国大药企在中国淘金,license in/out生意自己是中国创新药生长提高的体现,生意工具从百济神州、信达生物到恒瑞医药、复星医药、中生制药、石药团体、科伦药业到天境生物、传奇生物、康方生物、荣昌生物……新老势力,大巨细小。

固然,BD这门古老的营业,有它的生长轨迹。在创新药生长的下半场,或许我们将见证license in/out变得少而精,但它仍将施展不能替换作用;也可能见证越来越多license in/out的失败、相助终止。

现实上,这也是创新药产业成熟的标志之一。当市场不再着迷金额、速率,真正应该关注、期待的是,BD带来的良性循环,药企自身能力决议了生意走向,而生意后又反过来给药企提供增量价值。

不能否认,中国创新药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。但在短短20年中,中国创新药就能生长至此已实属忧伤。

在更远的未来,中国创新药的生长之路仍然漫长。而创新药BD作为一个与创新药生长高度绑定的行业,也会随着创新药的不停生长而走向成熟。

这是已往20年中国创新药BD的故事,也将是未来20年的起点。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弗里茨·斯特恩所说的:

一代人种下风,而下一代人将收获风暴。